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论文

李长兴:建设项目水土生态保护应坚持的若干原则

发布时间:2021-12-21 17:25:43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杂志 作者:李长兴 人气:

 

摘要

建设项目是人为水土流失的最大潜在因素,对水土生态影响很大。通过论述水土生态保护对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重点介绍了建设项目与水土生态保护的关系,提出建设项目水土生态保护应坚持保护优先、理水(保水)保土、过程控制、生态建设、景观再造、减少弃土及资源化等若干原则,阐述了做好建设项目生态保护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

 

 

1 水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1.1 自然生命共同体

 

从“山水林田湖”到“山水林田湖草”,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这个生命共同体里的要素正在不断增长,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自然生命共同体里,共有8个要素,其中4个要素直接与水相关,即水、田、湖、冰;4个与土有关,即山、林、草、沙。这是各行各业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由此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行各业及各个学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自身的工作对象和研究方向纳入自然生命共同体,实行统筹谋划、系统治理。

 

水和土是自然生命共同体里的主成分。水和土的辩证关系可以用来表征整个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基本特性。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一片干涸;如果没有土,万物将无立足之本。如果水无序流动,土壤将受到侵蚀;如果土壤被冲蚀或淤积成碍,环境将受到影响。水能使土壤流失,土能阻挡水的流动。水和土是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两种基本资源,水、土同阳光、大气一起,构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基础。

 

认识到水土生态保护对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了解水土生态保护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基本原则,有利于推动水土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和规范化。

 

1.2 生态文明论述要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的要点: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什么是自然生态安全边界?首先要坚持国土空间格局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划定红线,合理布局,为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自我更新的空间。

 

例如,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18亿亩(15亩=1hm2)耕地,就是为农业生产、为老百姓的粮袋子划定的耕地保有红线。我国提出在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m3以内,是对水资源管理的总量控制红线。其次,要保护和修复好各类生态系统,按照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进行系统管理和服务,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为人类提供质优量足的生态产品。再次,要强调生态保护责任,强化保护和责任意识,加强监管,防范各类生态风险。

 

 

2 建设项目与水土生态保护的关系

 

建设项目是地球上最大的人类活动,是人为水土流失的最大潜在因素。建设项目的特点是种类多,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水土生态保护的任务重;水土流失防治难度大。

 

建设项目点多、线长、面广,施工技术复杂、难度高,需要有多专业、跨学科领域技术的共同合作。如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厂房建设,房地产开发中的场地平整、深基坑开挖,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高边坡处理,城市供排水设施中的管槽开挖等,都属于开挖动土量大面广的工程,裸露地表面积大,需临时堆土和外弃土方等,是水土生态保护的重点。建设项目往往动土面积和动土量都很大,水土流失的潜在风险也很高。

 

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一般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建设项目动土会破坏大量的植被,产生大量的裸露地表和临时堆土,如无有效的防护措施,一旦遇大暴雨,则极易造成土壤流失,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流失土壤会淤塞市政排水管网,造成排水不畅而形成内涝,影响市政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河道淤积,影响河道排洪,引发城市洪涝。

 

高差较大的边坡或深基坑在开挖过程中,极易造成地质灾害,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建设项目的工地扬尘,会增加PM2.5的浓度,造成空气污染。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城市的人口密度大,经济占比高,一旦发生水土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应也大。

 

水土流失和城市洪涝是一种伴生灾害,暴雨洪水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反过来又造成或加重城市洪涝灾害,甚至影响环境质量。建设项目水土生态保护是在传统水土保持的基础上,既具有生态修复、保护和建设功能,又兼具景观、休闲等多种功能,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 建设项目水土生态保护的若干原则

 

3.1 保护优先原则

 

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开发能促进更好地保护,保护优先。这是一种全新的、充满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理念,是城市水土保持必须一以贯之的工作原则。在城市水土保持的实践中,必须将保护优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落实到城市开发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从建设项目规划到实施的各个环节,始终将保护优先的理念贯彻实施。

 

例如,在规划设计阶段,建设线路、建设场地的选择等,要通过多方案比较,尽量减少动土面积和动土量,工程取土场或弃土场规划要远离环境敏感区,如湿地或动植物保护区等;在初步设计或具体施工阶段,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要通过适当提高建筑标高等,尽量减少土方开挖。在工程建设范围内,要尽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3.2 理水(保水)保土原则

 

在水土流失过程中,水是动力因素,土是被动的。流水则流土,水不动则土不失,水不冲则土不失。处理好水与土的辩证关系,是水土流失治理技术路线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环境气候因素,水土关系的辩证表现形式不一样,水土保持的侧重点不同。

 

例如我国北方干旱少雨,植被条件差,水土保持技术的关键是保水,保水则保土,保水是为了保土,即所谓水不动则土不失。如梯田、淤地坝、谷坊和鱼鳞坑等,均是为了保水而保土。我国南方的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植被容易生长,水土资源环境相对较好,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是理水,只有理顺了水系,雨洪才能够顺利排泄,从而达到保土的目的,即所谓水不冲则土不失。

 

防止或减少雨水对土体的直接冲刷是理水的主要目的。如工程措施中有截洪沟、排洪渠和沉沙池等。理顺水系是深圳废弃土石场治理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也是治理技术路线的关键环节。

 

当然保水与理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保水可以减轻理水的压力,理水则有利于更好地保水,二者缺一不可。只不过针对不同的环境气候条件,所采取的关键措施侧重点不同。

 

3.3 过程控制原则

 

过程控制是指在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对每一个动土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原则。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临时的裸露土面,如场地平整、边坡开挖、临时堆土场等,若没有周密、合理的防护措施,一旦遭遇暴雨,就会造成水土流失,轻则影响市容环境,重则淤积河道、下水道,甚至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而当工程竣工验收时,水保方案中的各项永久性措施已按要求完成,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很难暴露出来。南方气候湿润,雨季降雨频繁,施工工地的裸露土地若没有采取系统安全的防护措施,则发生水土流失的风险很高。因此,必须对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水土流失防控。

 

这是一种日常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要为每一个动土环节设定相应的防护措施:随时对每一块裸露地表进行覆盖;做好建设项目度汛方案,为每一种可能发生的灾害天气准备好预案,将水土流失防治纳入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并给予高度重视。在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中,临时措施是过程控制的关键,只有在对施工过程的每一项措施、每一种工艺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防护方案。

 

将永久性措施和临时性措施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才能构建出科学系统的防护体系。一般来讲,我们认为拦挡、覆盖和修建沉沙池,是施工现场临时水保措施的三大件,缺一不可。方案设计很重要,关键在实施。通过对城市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精细化控制,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3.4 生态建设原则

 

生态建设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生态恢复是通过封闭以休养生息,在不受外界干扰或少受干扰的环境下,使已遭到破坏的植被和生态得到自然恢复;生态修复是要通过人工干预,例如采取植草、种树和补水等措施,使受损的植被和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生态恢复和修复的目标是一致的,使受损的植被和生态系统得以再生。我国南方降雨丰沛,水土环境好,水土流失治理宜多采用生态恢复原则,即在封闭的状态下通过休养生息,使其植被得到恢复;而北方干旱少雨,植被不好,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自然恢复,必须通过人工的方法进行补水、植草和种树等,如果能够在封闭的状态下加强管理,则既可以使植被得到快速恢复,又可以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

 

实践中,无论是生态恢复和修复,都与建设项目的工程计划有关,一般都要求得很急,要按照纳入工程计划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实施,是以生态修复的原则为主。在生态修复的方案中,以生物量平衡为基础的生态补偿方法很有指导意义,破坏多少植被,至少恢复多少植被,再结合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就可以设计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生态修复方案。当然,如果能有建设项目实施前的生态基线调查和评估,则修复方案就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3.5 景观再造原则

 

景观再造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高级阶段,是指在恢复或修复受损的绿化景观时,不是简单地还原,而是按照城市景观学和生态学的原理进行设计和再造,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一大特点。城市景观应用园林绿化技术,通过人工模拟自然,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等,使绿化景观呈现出多层次和立体感的美学效果、人文效果。

 

在绿化种植的群落或个体方面,要按照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建设符合生态学原理的绿化景观。景观和生态均具有尺度化的特点,二者的有机融合或嵌套,可以提升景观建设的生态学意义,使城市水土保持中的景观建设更接近生态建设的目的。

 

3.6 减少弃土及资源化原则

 

弃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热点和难点,特别是大型或特大型城市如深圳等。尽量减少弃土是城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重点和实施的难点。减少弃土以优化土石方平衡为基础,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现场回填、科学调配和加工成建筑材料等。

 

将建筑场地标高适当调整是减少土方开挖及弃置的可行措施;减少弃土可以减轻土方外弃压力,降低成本。通过科学调配就近就地利用、进行微地形景观再造等是弃土资源化的最有效方法;加工成建筑材料如制砖等是弃土资源化的经济合理途径。

 

 

4 做好建设项目水土生态保护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恢复或提高城市地表的雨洪滞蓄能力,缓解城市防洪压力。
(2)有利于水环境保护及修复。可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河、湖(库)水体,防止水质污染,并有利于水质自我修复。
(3)有利于防止滑坡、泥石流及地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减轻对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影响和压力。
(4)有利于保护好河湖水系及水库的行洪、蓄洪空间,减少或防止淤积。可提高河湖水系的行洪能力,保障水库的调洪能力。
(5)有利于防止流失水土及建筑废水进入市政排水系统,防止或减少淤堵。可保障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不断适应因城市持续发展而增长的排水需求。


 

本期期刊速读内容来自《中国水土保持》杂志2021年第12期文章《建设项目水土生态保护应坚持的若干原则》,作者李长兴。

李长兴(1956—),男,陕西西乡人,正高级工程师,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水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上一篇:李苗苗:“放管服”背景下水保方案评审制度该如何优化?

下一篇:苏佳园:论水土保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