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论文

苏佳园:论水土保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2021-12-22 19:32:01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杂志 作者:苏佳园,王白春,王飞,雷文坛 人气: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而水土流失问题是影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影响因素和短板,以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布局,论述了水土保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加快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步伐,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健康绿色黄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文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明确了指导方针和发展方向。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高质量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是奠定优质水土资源的基础,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生态要素支撑,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9.5万km2。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强度最大的地区。

 

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流域长期存在的问题。据1990年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46.5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8.5%;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0.96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8.9%,较1990年减少33.4%;2019年动态监测数据显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26.42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3.2%,较1990年减少43.2%。虽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水土流失严重问题仍然存在。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强度高。据2019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强烈及以上等级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5.4%,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a)的强烈以上水力侵蚀面积有3.21万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24%。黄土高原土地面积仅相当于全国的6%,但全国强烈及以上水力侵蚀面积中黄土高原就约占1/4。黄土高原多沙区又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其中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尤其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更是重中之重。

 

 

2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2.1 气候变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升高,气候变化表现为暖干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8mm,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使区域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极端降雨的发生,是引发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7年7月26日,陕西榆林市发生暴雨洪水,暴雨中心区位于黄河二级支流无定河的一级支流大理河中下游,该区域也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一部分,“7·26”暴雨6h最大点暴雨量256.8mm,超过300年一遇,大理河绥德水文站以上8h平均输沙模数2.29万t/km2,与多年平均输沙模数相当。

 

2.2 植被覆盖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状况不断改善,植被覆盖率普遍呈上升趋势。约47.3%的地区植被覆盖得到改善,黄土高原、腾格里沙漠及毛乌素沙地增加尤为明显,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明显改善区主要集中在甘肃南部的定西、天水、平凉和陕西北部的榆林、延安;青海省南部、内蒙古东部地区增加相对较慢。流域山川大地实现了林草植被大幅度增加和地表景观由“黄”到“绿”的转变,良好的植被覆盖情况在保育土壤、减轻水土流失、遏制生态退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 水沙变化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突出的特点。进入21世纪,黄河天然径流量减少了20%,取用水量却不断增加。近10年黄河头道拐至花园口河段和全河的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已分别达60%和80%,水少问题更加突出,缺水已经成为黄河流域面临的最大问题。

 

2000—2019年,潼关年均输沙量仅2.45亿t,“沙多”压力有所缓解,但还原坝库拦沙量后的流域产沙量为5.64亿t/a,仍然远高于黄河下游的承受能力。水沙关系不协调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严重,洪水泥沙灾害十分严重。

 

2.4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

 

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和不合理开发利用等社会经济活动是黄河流域发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据《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资料,全流域1953年人口约4100万人,至1980年增至8177万人,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26.1‰,到2018年黄河流域总人口1.22亿人,城镇化率55%;流域国内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916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7.0万亿元。

 

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加强,为满足生产生活需求,长期以来人们不断破坏水土资源,造成土壤侵蚀。加之,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特别是煤炭储量丰富,以煤炭为主的生产建设项目广泛开建更是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环境破坏。

 

 

3 水土保持存在的短板

 

3.1 水土流失仍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流域生态保护

 

流域水土流失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个百分点,仍有24万多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加之已治理成果还不稳定,流域生态屏障功能较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并将长期存在,尤其是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自然条件更为恶劣,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生态环境更为脆弱,治理难度更大,是更难啃的硬骨头。因此,需要加强对黄河流域特别是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促进流域生态保护。

 

3.2 水土保持措施结构不完善,不能保障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尚未形成,优质生态产品提供不足,不能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整体效益和综合功能,也无法满足当地群众致富和宜居环境需要;治理标准普遍偏低,措施布局有待完善,沟道侵蚀仍相当严重,中高植被覆盖率土地面积占比不大,在强降雨情势下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急需对水土保持措施提升改造。当前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和质量,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3.3 水土保持监管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

 

随着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监督执法持续强化,社会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不断增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但黄河流域特别是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开发强度大,生产建设等人为扰动较多,防治压力大、任务重。面临新形势新要求,监管能力仍存在监管方式不适应、监管信息化程度不高、监管机构能力不足、问责惩戒力度偏弱等短板,难以有效“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3.4 监测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不高,不能支撑高质量发展

 

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不完善,站网布局不合理,监测设备、监测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一方面难以满足流域水土保持公告、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另一方面与流域监管任务及服务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仍有一定差距。科研成果指导和推动流域水土流失防治的支撑不够,对黄河水沙变化成因及趋势、水土流失治理目标研究、水土保持率目标确定等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还未作出科学详细回答。

 

 

4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布局

 

习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因此,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根据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的差异性,分类施策、精准治理、科学谋划,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

 

4.1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自然修复

 

以“大保护、小治理”为原则,在黄河源头、秦岭北麓、祁连山、子午岭-六盘山、若尔盖、贺兰山及渭河、汾河等预防保护区,重点突出黄河及重要支流源头区和重要水源地、水蚀风蚀交错区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

 

以生态自然修复为主,保护现有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多措并举,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维护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对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大的区域实施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对河源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侵蚀沟进行综合治理,减轻水土流失危害,改善生态环境。

 

4.2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构建和谐稳定的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在以河龙区间、湟水下游、祖厉河、清水河上游和渭河、泾河、北洛河上中游、伊洛河、十大孔兑、宁蒙河段等重点治理区域,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一是大力开展淤地坝建设、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合理布局,有效防治沟道侵蚀,减少入黄泥沙,拦泥保土,保障生态安全。

 

二是因地制宜推进旱作梯田建设,对老旧梯田进行改造。一方面有效防治坡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保障优质耕地资源,解决相对贫困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稳固脱贫攻坚成效。

 

三是巩固提升植被建设,以自然地理分异规律作为理论基础,搞清楚种什么树合适,合理配置,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充分发挥适宜植被在保水固土方面的作用,提供宜居环境。

 

四是持续开展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包括涝池、水窖、谷坊、沟头防护、塘坝、蓄水池等,优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升土壤蓄水能力。

 

4.3 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布控,防治水土流失

 

积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塬面保护、淤地坝建设、坡耕地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减少入库入河泥沙,高质量防治水土流失。科学配置立体式综合防治措施,实施高质量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精准治理,坡沟兼治。

 

在晋陕蒙丘陵沟壑区积极推动建设粗泥沙拦减措施,构筑立体的泥沙防御系统工程,缓减粒径大于0.1mm的粗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在多沙区,开展新建淤地坝建设、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以陇东、晋西、陕北、关中等重点塬区为主,实施黄土高原固沟保塬项目,构筑塬面、沟头、沟坡、沟道水土流失治理“四道防线”,有效遏制塬面萎缩;以陕甘晋宁青山地丘陵沟壑区等为重点,大力开展高标准旱作梯田建设,并对老旧梯田进行改造,加强雨水集蓄利用,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4.4 强化监管,预防人为水土流失

 

强化水土保持监管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有力保障,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水土保持“放管服”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实现水土保持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监管工作仍处于补齐短板、增强后劲、提升水平的发展阶段,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以水土保持率为主导目标,以压实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主体责任为重点,以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为抓手,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创水土保持监管新模式。

 

 

5 结语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应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践行“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优化水土保持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动实现“幸福河”的伟大目标。


本期期刊速读内容来自《中国水土保持》杂志2021年第11期文章《论水土保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苏佳园,王白春,王飞,雷文坛
苏佳园(1988—),女,陕西商洛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工作。

 

上一篇:李长兴:建设项目水土生态保护应坚持的若干原则

下一篇:翟艳宾: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理如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