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论文

王晓红:母亲河复苏行动之思路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2-09-26 10:03:02 来源:中国水利杂志公众号 作者:王晓红,张建永,史晓新 人气:

河流湖泊是地球的血脉,千百年来如同母亲一般养育着泱泱华夏文明。然而,受资源禀赋、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影响,近年我国部分地区河流湖泊出现断流、干涸等问题,危及地区生态安全。

 
2022年1月,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全面排查确定断流河流、萎缩干涸湖泊修复名录,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从各地的母亲河做起,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让河流流动起来,把湖泊恢复起来。
近日,水利部印发《母亲河复苏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全面部署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

如何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方案》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什么是复苏母亲河
 
母亲河。在河流一词前面加上“母亲”这一具有感性色彩的词语,将河流像母亲一样对待,表达了人们对河流的尊敬、感激之心。不是所有的河流都被称为母亲河,母亲河是指与国家民族以及省市县沿河区域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紧密相关的河流或湖泊。
对中华民族而言,母亲河主要指黄河、长江;对某一特定区域来讲,母亲河主要指对沿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及区域水安全保障有着巨大影响,对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发育演化、生态系统演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构建、人类文明孕育、文化传承和民族象征等起到重大作用的河流或湖泊。
复苏。通常指生物体、器官等在其生理机能极度减弱的情况下通过采用相应措施恢复正常机能的生命活动。引申到母亲河,是指针对存在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问题的母亲河生态系统,通过采取修复、治理等抢救性措施与保护、监测、管控等常规性措施,促进河湖休养生息,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既衔接国家层面“江河战略”的推进实施,又引领带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全面推进,可以持续改善水生态水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复苏母亲河的目标与指标
 
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就是要锚定“让河流流动起来,把湖泊恢复起来”目标,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恢复河湖良好连通性,恢复和改善河道有水状态,恢复湖泊水面面积,修复受损的河湖生态系统,确保实施一条、见效一条,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考虑不同流域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工程条件和河湖生态保护需求,对断流河流提出河流恢复有水、河道全线过流、维持一定生态水量、保障生态基流及敏感期生态流量等目标;对萎缩干涸湖泊提出湖泊水位维持、湖泊水面恢复、水动力条件提升等目标。主要指标包括河流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水量)、恢复有水河长及时长,湖泊生态水位、水面面积等指标。

1
河流恢复有水

重点针对长期干涸断流的河流,结合水资源条件和实施可行性,分类提出恢复有水河长及时长。如对常年流水河流,水资源条件允许时,可提出全河段全年维持水流或水面连续性的目标;对季节性河流,可针对丰水期提出河道实现有水、维持一定水面的河段和时长;水资源条件较差的河流,可提出生态补水期间河道内有水并维持7天以上的河段长度等。

2
河道全线过流
重点针对部分河段断流严重、上下游水面不连续的河流,结合汛期来水偏多的有利条件,通过水资源调度、生态补水、河道清理整治等措施,实现一次或多次大流量通水,维持河道水面连续或水流贯通。
3
生态流量水量保障
主要是依据水行政等相关主管部门批复确定的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目标,通过加强流域和水利水电工程水量统一调度、优化取用水管理等,按批复要求保障主要控制断面生态基流、敏感期生态流量、生态水量等,实现还水于河、还水于湖。
4
湖泊生态水位
针对湖泊、湿地等缓流或相对静水水域,维持特定水域空间和生态功能所需的水位及过程要求,其中最低生态水位是指维持湖泊湿地基本形态与基本生态功能的最低水位,是保障湖泊湿地生态功能不丧失的最低限值。
5
湖泊水面面积
针对萎缩干涸的湖泊,根据湖泊来水条件、水生态空间和功能恢复要求,通过加强水资源调度、生态补水、退田还湖、退圩还湿等措施,促进湖泊形态与生态功能恢复所需维持的湖泊面积。
6
水动力条件提升
重点针对平原河网区、城市内河湖及湖泊湿地等水流不畅、环境容量不足的河湖水域,以强化污染治理为前提,采取水量统一调度、水系连通、生态补水、河道清理整治等措施,提升水动力条件,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湖生态功能。
 
总体要求
 
聚焦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问题,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推进江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强化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管理,实施河湖生态空间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和生态补水,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母亲河复苏行动中要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

1
体现流域特性
以流域为单元,立足流域整体性,科学把握流域自然本底特征、水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状况、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目标要求,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深入研究河湖生态需水特性和水循环规律,合理确定复苏标准和目标,优化水资源配置和调度管理,一体化谋划母亲河复苏全局,促进流域水资源良性循环。
2
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管控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统筹水体与岸线,追根溯源、系统治疗,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流域及水工程优化调度、取用水管理、水系连通与生态补水、地下水超采治理、水生态空间管控等措施,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提高复苏行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系统解决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干涸问题。
3
强化协同治理
强化河流干支流协同治理、入湖河流与湖泊协同治理,避免出现上下游相互掣肘、干支流系统割裂等现象。加强区域协作和部门协同联动,与国家水网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建设、小水电清理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点等工作衔接,增强修复治理措施的协同性。
4
注重空间差异

把握南北方等不同流域区域水资源禀赋条件、开发利用状况和生态保护要求的差异,把握山区河流、平原河流及河网地区不同类型河流的径流特点、断流问题及成因的差异,把握北方湖泊水面萎缩干涸、南方湖泊水动力不足及空间占用等问题及成因的差异,坚持因地因河湖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制订“一河(湖)一策”行动方案。

 
重点任务
 

母亲河复苏行动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全面排查修复名录、合理确定复苏名单、组织制定“一河(湖)一策”、推进复苏行动实施等4个方面。

 
1
全面排查修复名录
重点针对流域面积1000km2及以上的河流、常年水面面积1km2及以上的湖泊,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近5~10年水文监测数据等,全面排查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导致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问题的河湖,研判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干涸问题的成因,分析修复的必要性、拟采取的主要修复措施及实施的可行性。选取确有修复必要且具备修复可行性的断流河流和萎缩干涸湖泊,纳入修复名录。
2
合理确定复苏名单
在全面排查确定断流河流、萎缩干涸湖泊修复名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江河战略”实施和幸福河湖建设,重点关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河湖,以及对一个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或发挥重要影响的河湖,还要聚焦于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河湖。
3
组织制定“一河(湖)一策”
针对2022—2025年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组织制定母亲河复苏行动“一河(湖)一策”。从生态完整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流域与区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出明确的修复目标,细化主要任务、重点措施、进度安排,明确实施主体、组织分工、管理措施和保障措施。
4
推进复苏行动实施
按照母亲河复苏行动“一河(湖)一策”方案,明确地方主体责任和任务分工,建立工作任务台账,分解年度目标和任务,区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实施。充分发挥各级河湖长作用,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加强区域协作和部门协同联动。统筹整合相关渠道资金,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行第三方治理,加大母亲河复苏行动投入力度。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加强监督检查,完善激励考核机制,确保河湖复苏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措施体系
 

复苏母亲河的具体措施,应体现两方面特点。

1.分类举措

明确母亲河复苏行动的抢救性措施、应急性措施及常规性措施,合理确定“退还、压采、调度、泄放、连通、补水、整治、监管”等重点措施,强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生态补偿、水权交易、长效运行管理等常规性措施。

 
▲母亲河复苏行动重点分类措施体系框架

退还挤占:强化流域区域水资源集约节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生态用水,逐步退还被挤占的河湖生态水量。

治理超采: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针对断流河流、萎缩干涸湖泊流域内存在地下水严重超采情况的,依据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目标,提出“一减一增”治理措施,实施高效节水、退灌减水、水源置换、机井封填、休耕轮作、种植结构调整、人工回补工程等措施,使得母亲河湖周边地下水水位回升或稳定。

优化调度:优化流域水资源和水工程调度管理。依据河湖流域水量分配与调度原则,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严格河湖规模以上取用水监管,加强多水源联合调度;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水量调度管理,优化控制性枢纽的调度方式,合理安排主要控制断面下泄流量。

管控泄放: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泄放监管。优先开展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目标复核,推进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目标复核、泄放设施建设和改造,切实保障生态流量和生态水量下泄。

水系连通:因地制宜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针对存在水系割裂、断流、水体流动性差等问题的河湖,实施河道开挖、河湖输水通道建设等连通措施,形成通畅、自然的输水通道。

生态补水:结合流域内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再生水和雨洪资源利用工程等,优化调度各类水源,实施河湖生态补水,保障河湖生态用水;科学论证跨流域生态补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逐步实现补水河湖有形态、有水量、有流量、有补给。

空间整治:开展河湖生态空间治理。解决母亲河水域岸线被挤占、滨岸带生境破碎化和退化等问题,实施河道主槽和滩地清理、沿河湿地生境保护、堤防生态化建设、河湖岸线整治、违规围垦养殖活动治理等水生态空间管护措施,维护和修复河湖空间结构。

强化监管:建立母亲河复苏长效机制和监管制度。制定母亲河复苏行动工作指导和监督制度,明确母亲河复苏行动责任主体和分解目标任务,建立工作进展和定期通报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母亲河复苏行动。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典型案例评选和推广宣传,为推动全国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工作提供样板。

2. 分区施策
针对北方缺水地区的母亲河湖,由于行动难度大,要重点突出北方河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地下水超采治理、生态补水等措施,南方河湖要重点突出提升水网地区水动力、退渔退垦、生态流量泄放、水系连通等措施。
针对海河区、西北内陆区、辽河区、松花江区和黄河区、淮河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等水资源一级区,分析了水资源条件与河湖现状,提出行动目标和措施方向(详见附件)。
 
结论展望
 

母亲河复苏行动要坚持问题导向、锚定复苏目标、落实有效举措、突出效果导向。

从问题与需求视角,要深入分析水资源条件、存在问题和成因,合理确定保护治理目标,构建流域区域协同治理“一盘棋”,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从保护与发展视角,要破解母亲河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保护不均衡不平衡问题,协调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构建母亲河保护治理与绿色发展一体化复苏行动模式;

从保障与运行视角,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探索流域投资与治理一体化新模式,建立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确保母亲河复苏行动实施一条、见效一条。

上一篇:新刊 | 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专刊出版

下一篇:新刊 | 中国水利杂志2022年第16期目录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