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发布时间:2021-11-09 15:13:29 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 作者: 人气: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从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一路奔腾,在府谷入陕,流经晋陕高峡,自潼关急折东出,黄河干流陕西段全长719公里 ,流域面积占陕西总面积的65%。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黄河两岸人们的命运与这条大河紧紧相连,休戚与共。
 





▲榆林市米脂县“掐谷穗”比赛 高西沟村现场

高西沟,加油!高西沟,加油!



10月初,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正在举办一场丰收节“掐谷穗”活动。今年,陕北地区平均降雨量少,较往年干旱,但高西沟村粮食产量却不减反增。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地处大山深处的高西沟村开始摸索“三三制”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模式,也就是田地、林地、草地各占三分之一。
 
在原本瘠薄的土地上,村民们建起了淤地坝,种下了生态林、草,实现了60年来“泥不下山,洪不出沟,不向黄河送泥沙”的图景,林木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初不足0.9%增长到如今的70%。生态逐步恢复向好,也给乡亲们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机遇。
 




“一瓢河水半瓢沙”曾是黄河的真实写照,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也是黄河泥沙最主要的来源。
 

上世纪末,地处黄土高原核心地区的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年入黄河泥沙2.58亿吨。延安市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县域水土流失面积曾高达96%,全县林草覆盖率仅为19.2%。


上世纪90年代,吴起县率先实行退耕还林,历经20多年,如今,昔日荒山变绿,河水变清,退耕还林总面积高达243万亩,林草覆盖率增加到72.9%,水土保持力大幅增强。曾为水土流失重灾区的延安市,现在的入黄泥沙降至每年0.31亿吨,降幅高达88%。
 








▲王永红

 

用人工把石头从边上搬到这儿,一块块砸碎再一块块垒起来,垒起来有土的话就用现成的土,没有的话再到外面去背土。
 

 
要问在黄河边种一棵树有多难,宜川人王永红可算是最了解的人之一。20多年前,王永红带着几个农民成立了悬崖造林队,开始在黄河沿岸种树。
 

晋陕大峡谷是黄河最后的生态保护屏障,晋陕峡谷西岸多数地带岩石裸露,土层瘠薄,干旱大风,生态十分脆弱,这里历来是沿黄绿化难点。


王永红他们要做的就是在悬崖峭壁、人迹罕至处栽下新绿,并让它们长成森林。
 

历经多年,如今王永红的造林队已经发展到50多人,而这样的悬崖造林队,在我省沿黄区域还有很多。这些悬崖峭壁上的造林人,为晋陕峡谷变绿默默奉献着,仅在宜川县,依靠人工造林,完成坡面绿化的面积已达3.5万亩。 
 


▲王永红

零几年的时候,像我们宜川这边的山,大部分都是那种荒山。但是现在包括我们,宜川的八支造林队,可以说把宜川的各个山头。已经几乎看不见荒山了,全部看的是绿山,跟一幅画一样。
 


▲吴大洋
 
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想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好生态环境,像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
 
 

 
跃出龙门,黄河河面骤然变宽,冲积出数十万亩滩涂沃野,从古至今,这片宽阔的水域滋养着两岸群众。但历史上,这里也常常成为黄河泛滥的受灾区。
 

 
进入新世纪,我省实施黄河西岸土地生态恢复治理工程,退耕还湿16000多亩,启动生态防护林工程,促进湿地植被恢复。如今,通过持续不断的保护修复,自然湿地面积逐年增加,生物群落大为改观。特色农业得到发展,黄河滩已经变成了米粮川。
 
在黄河沿岸的韩城市芝川镇,坐落着一座300多亩的现代农业园区。
 




▲雷小玲

 

这个草的作用,你看它可以保湿,保持土壤的湿度,然后它还可以防止地理的杂草,而且它还可以改善调节小气候环境。
 

 
2012年,雷小玲刚开始创办合作社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飞沙走石,水电路都不通。10多年来,她和当地群众一起种下一棵棵葡萄树,将一个小小的葡萄园发展成集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销售和旅游观光相融合的专业合作社,形成近300亩种植基地,吸引当地群众通过务工、入股等形式嵌入产业链,实现增收致富。 
 

▲ 雷小玲

 

我们计划五年之内再建立五个这样的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已经建立起来了,把深加工产业链再做起来,这样的话每年的直接销售收入就可以过亿了,可以带动1000多人就业。

 
      
 

上一篇:我所(中心)与西安理工大学签署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基地战略合作协议

下一篇:陕西完成生产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遥感监控图斑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