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文化园地

【节水故事】乌斯河的水

发布时间:2022-07-18 09:32:01 来源:水润三秦公众号 作者:何旭 人气:

由成都沿着成昆铁路下行240公里,在大凉山腹地矗立着一座车站——乌斯河站。

乌斯河并非是一条河,而是大渡河畔的一个小镇,大渡河在此与成昆铁路“分道扬镳”,继续向东涌去。在我出生仅十余天,外公便将我从成都的医院抱到了这里。

去年7月,我随母亲乘坐5619次列车沿成昆线南下回到乌斯河看望外公。从四川盆地南行穿梭于大凉山万山峻岭间,景物光影的变换让人心旷神怡,阳光从峡谷两侧的山脊透下,打在车窗外的树叶上,在眼前形成一幕明晃晃的光帘。铁轨与大渡河不断交织连绵,向大山深处延伸。直到日落黄昏,列车驶入了乌斯河车站。

灯火阑珊处,外公早已在车站外等候。

外公生于40年代,大炼钢铁时期当过通讯员,随后参军至铁道兵五师,参与了成昆铁路大会战,线路建成通车后,又作为铁路工人在乌斯河扎下了根,直至退休。

小镇在大渡河的西侧依山而建,对岸则是高耸的石崖青岩。吃过晚饭,在走廊上踱步,入夜的乌斯河美丽而深邃。透过家属楼的旧木窗在黑夜中寻觅,借助微微渔火,不远处奔腾的大渡河在山峦的掩映下印入眼帘,为群山增添了一丝神秘和通达。回房打亮灯,半个手掌大的飞蛾扑向纱窗,似乎不知疲倦,至死方休。躺下劳累的身躯,可以清晰地听见不远处大渡河潺潺的流水声。不时有列车经过,车窗闪出的光影在房间的壁上拉长又复原直至最后一帧消失离解,剩下“滴答、滴答”的水声清晰得愈发明显。

旋开一宿的龙头已收集了大半桶水,这是外公的节水“秘方”,不过这也是人尽皆知罢。外公这一代人经历过艰苦岁月,他年轻时常年的户外作业让他平日里更为节俭,衣食住行都须考虑,你若是用电热水壶烧水他会一定会告诉你:“用(天然)气烧水还要便宜两分嘞。”更为显眼的则是那只大红盆,外公每次洗澡会站在盆里,收集的淋浴废水则用来冲厕。我和母亲很担心他会意外摔倒,多次劝阻却无人拗得过他,他总说自己身体还足够硬朗。

匆匆洗漱完已是艳阳当空,母亲叫我随她去镇上的集市转转,当地人称此为“赶场”。

乌斯河镇不大,两横一竖三条街道便是全部。沿街彝、汉双语标注的店铺大多是一些餐馆和修理铺,路边山民摆摊叫卖的多是花椒、核桃、应季蔬菜和自家喂养的一些山鸡、岩羊。有限的商品让小镇谈不上繁华却也热闹非凡——吆喝叫卖的大娘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他们的核桃,买与不买似乎无关紧要,但若要是说他们的核桃不够好大娘倒会略显愠色;彝族同胞在街口售卖自家的土鸡,用略显蹩脚的汉语与顾客激烈地讨价还价;穿着“察尔瓦”的彝族大叔碰见友人,点上一支旱烟,用彝语似乎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母亲说:“上游修建(瀑布沟)水电站,一部分当地人都搬出去了,在我小时候,这里更热闹哟。”就这样走走停停,不长的街道每走两三步母亲便能讲出几个发生在小镇的故事,这也是关于她儿时的记忆。

碰到同来赶场的外公到镇上来订购桶装饮用水。“你们回来要吃点好水,我年龄大了没啥所谓,你们年轻人吃水可要注意。”

过去,乌斯河镇生活饮用水以乌斯河山上的水作为饮用水水源,由铁路给水站处理输送。除了停水事故频发,有限的水处理技术未能有效处理经矿层流出的氟离子浓度,高含氟水对人的骨骼、牙齿都会产生损害。母亲在乌斯河出生、读书、参加工作,长期饮用含氟水让刚满50岁的她牙齿已脱落了一半。但我却很少听到她对乌斯河水的抱怨和感叹自己生活多舛,有时候同学聚会反倒戏谑起来:“我们这一批人各个都成了缺牙巴哟(四川俚语)。” 众人便不由地笑开了嘴。

而现在,随着“三供一业”的转交和改建,原来的铁路给水站也将退出历史舞台,新的输配水管网和水处理工艺将会为在此生活的彝、汉两族同胞生活饮用水安全提供保障。

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母亲也是一位“节水带师”。除了用淘米水浇花等常规操作,洗衣机排出浊水后,母亲便扶着腰蹲下,将排水管举过桶口来接水,随着桶内静水压逐渐减小而无法出流,她只得左手提住筒口以降低筒口高度,右手放低水管才能出流,这以至于她只能蹲下时踮起脚尖才能保持平衡。每次见状我都会埋怨母亲,如此节省实在是没有必要,然后便是我蹲下来扶桶,承受这般折磨……

在乌斯河已停留数日,不大的镇子也已走过数趟,即便小镇的轮廓在脑海中已逐渐清晰,但乌斯河之于我的印象却着实难以言明,以至于今日每每回忆起乌斯河总会有新的感触。

踏上废弃的“利子依达”大桥,汹涌的大渡河从旁奔腾而过。外公和母亲不过是乌斯河人的一个缩影。这些终年居住于巍峨的高山之上的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绳缆渡江,顺天意而度日。他们靠大渡河而养育,虽没有都市的尔虞我诈和心思算计,但生活的清苦和与自然相搏的孤独,却同样有着超出我们想象的艰辛;他们背井离乡,反哺于这气魄万千的大渡河,正是包括瀑布沟水电站的运行,大渡河丰富的水能资源为祖国西南地区送去不竭的动力;他们感受着大渡河水的澎湃和千里凉山的壮阔,他们节约水、热爱水、感谢山水的馈赠。

乌斯河的水滋养了这青山,连同伟大的成昆铁路孕育了这里的人。踏上返程的旅列,回头远望,乌斯河车站在群山的环抱下,依然坚毅地矗立在大渡河畔。

 

作者:何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上一篇:新华阅书 | 2022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1周年好书荐读(二)

下一篇:【水文化】诗词中的水(春江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