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文化园地

【湖畔私语】读书让生活更有趣

发布时间:2023-06-19 09:00:50 来源:水润三秦公众号 作者:喻东平 人气:

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最初的有声读物,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每天下午,那一声声“嘀嘀嗒,嘀嘀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是幼时最盼望的声音。临上了小学,我接触到连环画。有一年春节去舅舅家做客,他买了9本小人书送给我作为礼物。这些《岳飞传》《鸡毛信》《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我最珍贵的宝贝,也是我和别人换书的资本。

进了中专学校,借书更方便,我的阅读开始庞杂起来,《三国演义》《茶花女》《鹿鼎记》……只要能借到的,我就贪婪得不知疲倦。我越来越感觉到:读书,是在上课间隙的一种自我修养,是迷茫无措、心境浮躁时的自我净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仅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世外桃源的恬淡,还以文学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人、为政理念。这两篇文章我尤其喜欢,都做到了形美、情美、理美,是用文学来解读政治的典范。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窗下书桌前,沏一杯茶,灯下抱一本喜欢的书,静静地看,慢慢地思索。读得多点,我认识了“七十而不逾矩”的孔丘,“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也发现名震寰宇的汪曾祺、梁实秋、胡适原来也是大“吃货”,连普普通通的荠菜、蒌蒿,也让他们写的软嫩有味,口舌生津。他们作品中深刻而优美的哲思总是与生活紧密相关,读他们的作品,就是在读生活。

曾经当衣买书的奇女子李清照,对春天的描述最为细腻。她少女时期写的《如梦令》,一首小词、几句问答而已,却极其传神。“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六句小词,无数曲折,一步一景,就如同我们去看了一出小戏,或者游了一座园林,极其耐人寻味。

杜甫笔下的春光却又不同。“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所有颜色如水彩画般晕染开来,清丽光润,随物赋形,春风飞扬。眼神所见,四面都是蓬勃,到处都是新鲜。你能否认杜甫是个高明的画家?

我读过不少小说,却没有一本像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深入我心的。在书里,日子难过着:孙少平与田晓霞“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少安与润叶“奈何缘浅,向来情深”……在书里,日子也欢欣着:少安经历挫折后重新崛起成为乡镇企业家;少平领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寄向双水村,盼望着箍一座窑洞;兰香也收获了学业与爱情。小说中的场景大部分在农村,小说的人物都是些小人物。但正是这些默默奋斗、心怀理想、心存善意的小人物,在构建着一个非凡的时代,路遥构筑了一道精神风景。

闲来无事时候,我喜欢去书店转悠,买书曾经是一项让人很痛苦的支出。古话说:“书非借不能读”,先去市新华书店“读来读去”书社、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办了借书卡,后来自己单位也建设图书室,书的来源有了保障,看书的劲头更足了。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的冬天,我赖在床上躲进被窝,读读诗词,看看小说……看书,成了我每天最消闲的时光。

阅读,也是我增长才干最便捷的途径。2004年,我加入到水利队伍中来。在我不知道新工作如何开展的时候,《中国水利报》为我拨正船头、指点迷津。每天阅读它、品味它、学习它,已经成为我一种长久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我以报纸上的有关文章为教材,从文稿的写法、架构、内容、角度等多方面揣摩学习;工余闲暇时,把工作中鲜活、生动的素材搜集上来,随心写点小散文,笔耕不辍投寄几篇通讯稿,把石门灌区一批“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宣传出去,乐此不疲。

科技的迅猛发展,我的阅读方式也在与时俱进,手机听书这种随心所欲、便捷而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读方式,让从小就痴迷书籍的我,思维无疆地驰骋与翱翔在电子书籍,从中获取心灵的滋养。有时散步或乘车途中,我更是不放过碎片化阅读时间,插着耳机用“耳朵阅读”,那份远离喧嚣被声音带入另一个世界的感觉,妙曼无比。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我们不能度量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延伸生命的宽度。阅读伴我半生,人生的历程让我感悟到,因为读书,才有甘霖温润心田,剔除生命的浮躁与烦恼,将永久的向往梦幻般的萦绕在身边,学会更深、更透地理解、善待生活,体味别样的人生。

 

作者:喻东平

上一篇:【二十大报告】金句速读(四)

下一篇:【数说·水利这十年】10.37亿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