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文化园地

德器深纯李仪祉(上)

发布时间:2021-11-03 10:49:36 来源:本站 作者:张发民 人气: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更是农业的命脉,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人们更是把治水作为兴国安邦之首,素有“善治国者必治水”的至理名言。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也是五千年水利发展史。从三皇五帝时的大禹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著名的治水人物,他们的治水功绩造福当代的同时,也推动着水利文明的进程并永远为人们铭记。2019年12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12位治水名人,近代水利科技先驱李仪祉位列其中。

李仪祉,姓李,名协,字仪祉。陕西蒲城人,1882年出生,1938年3月8日因病去世,享年仅56岁。

亲历干旱贫水苦,少立郑白宏愿心

1882年2月20日,李仪祉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马湖乡富原村、渭北旱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十年九旱”是渭北旱原的特征,“龙山马湖,渴死寡妇”、“宁给一个馍,不舍一碗水”更是这里真实的写照。庄稼能否有收成取决于“老天爷”;吃水靠从近百米深的水井摇辘轳挑水,虽说村东4公里开外就是洛河,但坡陡沟深道窄,非强壮男子也只能“望水兴叹”;耕种时月老天不下雨,村民相信请神“祈雨”,也常有因没水吃、抢水吃而死人的事情发生。亲历干旱贫水之苦的李仪祉曾说“我们那个穷苦地方,最苦的就是水不方便”。这也使他从小就有让人们不再为用水而发愁的朴素想法,这也是他后来献身水利的源动力。

家庭熏陶好读书、学贯中西报家国

李仪祉的祖辈都是地道的庄户人,但其祖母很了不起,深知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重要性,特别重视子女读书。用李仪祉的话说:“当时家庭贫寒之况,是子侄辈所想不到的,但祖母对子女的教育却是一丝不苟,伯父(李仲特)和父(李桐轩)始终没有废读”。李仲特喜好数学,算得上当时小有名气的“数学家”,曾先后到浙江、四川做幕僚;李桐轩喜欢国学,文学造诣很深,曾任陕西省府咨议局长、创立西安易俗社并任社长多年。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聪明伶俐的李仪祉从小就极爱读书,且涉猎面很广。他八岁开始进私塾馆学习,十七岁参加同州府院考并以第一名获秀才衔,被当时的督学叶伯皋评价是“年少识算,气度大雅”。1905年,李仪祉考入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德文预科班学习,以优异成绩于1909年毕业并获举人衔。同年7月份,李仪祉受西潼铁路局委派,于10月份进入德国柏林皇家工科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在校期间,李仪祉非常刻苦用功,除过参观、实习之外,他基本是寓所—课堂—图书馆三点一线。因在图书馆常常是熬到闭馆才被管理员委婉劝离而得了“晚安先生”的雅号。1911年秋辛亥革命暴发,消息传到学校后,素来对腐败没落政府不满的李仪祉毅然踏上欲参加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回国旅途。

1913年春,李仪祉欲返德国继续其学业,适逢辛亥革命陕西元老郭希仁邀请同行考察欧洲。在考察过德国、法国、荷兰、英国等欧洲诸国的河渠闸堰堤防等水利工程后,他们感慨良多。郭希仁便劝李仪祉改学水利,说道“与其学他艺,不如学水利。吾乡之郑白渠,废驰已久矣。曷弗于吾辈手兴复之。”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李仪祉的内心。于是,在送郭希仁回国后,李仪祉则直接进入德国丹泽工业大学专门攻习水利。在学习中,李仪祉以其刻苦精神和良好的学业,深得国际著名水利专家恩格尔斯教授的赏识和器重。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李仪也学成回国,开始了他献身祖国水利事业并做出卓著贡献的辉煌人生。


(作者:张发民,1965年10月生,大学本科,水利高级工程师,陕西水利博物馆前馆长,现任陕西省水土保持研究所(监测中心)所长、主任。)
 

上一篇:【每日一图】层林浸染

下一篇:德器深纯李仪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