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文化园地

【节水故事】陕北·女人和水

发布时间:2022-02-11 14:51:41 来源:水润三秦公众号 作者:刘建华 人气:

陕北是个缺水的地方,但她从不缺少厚重和荒凉。
 

奶奶和水
 

我以为,奶奶大概一辈子都没洗过头发。80多岁的时候,她还用篦梳梳头发。黄土、碎发、杂草,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杂物掉在腿上的围裙里。我纳闷:奶奶为什么不洗头发呢?给我感觉,她的生活里就没有洗头发这个概念。对他们那一辈人来说,隔一段时间把头发拆下来好好梳一梳,大概就相当于洗了吧。
 

后来,奶奶告诉我,人的一生就洗三次澡:出生、出嫁、死亡。生活在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人们随时都要面临干旱缺水、土地龟裂、庄稼枯萎的威胁。洗头发?洗澡?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水不是用来装饰生命的,而是用来孕育生命、滋养生命的!
 

因此,每一个艳阳高照的夏天,就成了人们尽情撒欢的季节。我们可以去河里玩水了,洗澡、洗头、洗衣服……无论走多远的路,只要看到哗哗的河水,所有的疲惫都消散殆尽。只是后来,那条河越来越窄,河水也越来越少。要不路遥笔下怎么会有像麻绳一样的“呜咽河”呢?
 

干旱,是所有陕北人的记忆里永不消逝的灰色。
 

母亲和水
 

到了母亲这里,缺水问题依然严峻。相邻的三个村子共用一口水井,井水是从一条石缝里渗出来的。起先,那里只是个泛水圈,积攒多了的时候,人们就用马勺舀在桶里,再挑回家去。为了方便,村里人就集资修了个矮小的、半圆似的敞口窑洞,还在出水的地方安装了一截儿钢管。自此,石缝里流出来的水就都会积攒大半坑。
 

每年夏季,又到了缺水的季节。白天根本没有存水,人们就只能半夜三更去挑水。久而久之,夏天的井口边一天24小时就蹲着排队接水的人们。筷子一样粗细的泉水从钢管里不紧不慢地流着,考验着人们的耐心,也考验着黄土地的厚重和贫瘠。每天排队的水桶大概二三十对,人们都算好时间来守着属于自己的那几桶黄金一样的泉水。由此,也就有了插队接水的争执、打闹和暴力。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准备着两个水瓮,一个储存“甜水”,一个储存“咸水”。除了熬稀饭,其他用水一律都是从另外一口辘轳水井里打来的咸水。每当下雨的时候,人们依然不忘留住老天的恩赐,用各种盛水的容器接雨水。洗衣、浇地、喂牲口的时候,这雨水就派上了大用场。陕北,从来就有一种无法磨灭的缺水记忆。因此,水在陕北人的脑海里就是命根子,要不怎么会有断人心肠的“祈雨调”呢?
 

我和水
 

在我这个年纪,已经见识了自来水。水龙头一拧,白花花的凉水、热水争先恐后地往出涌。而这也仅限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城里人,在农村,缺水依然是常态。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去邻近的县城参加亲戚的婚礼,那里的人们对于水更是一种迷一样的尊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盘山顶而居,每次打水都要绕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去山沟里接水。路途之遥远和陡峭,是人力无法企及的高度,只能用驴、骡子驮水吃。对于水的节约,那是可想而知的了。
 

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去榆林的一个小县城,那里依然处于一种严重缺水的状态。生活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水问题,根本性缺水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平日里,家家户户冰箱里的饮料、啤酒、矿泉水就成了解渴的良品。夏天时,一堆一堆的西瓜代替了冰箱里的饮料。但是日常生活用水还是需要用机械三轮车去几十公里以外的山沟里拉运。
 

生活总能激发智慧。那里的人们建房子的时候,会把房顶和院子建成浅坡型漏斗,用来收集老天恩赐的雨水,供日常生活用水。虽说生活不再因为缺水艰难,但对于节约用水却是每一个人深入骨髓的体会。像我这样一个80后的陕北女人,生活里终于不缺水了,终于过上了那种水龙头一拧就有水的日子,但对于水的节约依然深深地刻在骨子里。对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水就是生命的源泉。没有修饰,没有矫情。
 

陕北,女人和水,几代人的缺水记忆,祖祖辈辈的节水情节。古老、雄浑,而又贫瘠的女人和水的故事,终将历史的文明绵延不断。


作者:刘建华
恒源集团

上一篇:【节水故事】饮水思源 水润中华

下一篇:【节水故事】我家的“水虫”